从dragon到loong的启示

长期以来,龙在英语中被翻译为dragon,但事实上,dragon所代表的西方龙,决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,一为凶兽,一为瑞兽。

dragon源自希腊语,形象是一种多头的大水蛇。在欧美澳非、俄罗斯和中东等地区,dragon都是邪恶的象征,是《圣经》中最大的恶魔,与中国龙的正面和积极形象南辕北辙。

dragon是海洋文明的产物,兴风作浪、喷火食人,甚至衍生出“脾气暴躁的人”的引申义。而中国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,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,承载着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,内蕴造福人类的精神,“龙腾虎跃”“龙马精神”“龙凤呈祥”都给人一种积极正向的美好印象。而且,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“参与者”和“见证者”,中国龙还内含团结凝聚的精神,是仁厚与力量的象征。

既然中国龙和西方龙有这么大的差别,那中国龙是怎么被误译的呢?

19世纪初,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到了中国龙,当时的注音用的是Loong,但在后面的解释中使用了dragon这个词。

后来,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第一部《华英字典》,里面直接将龙译为了dragon。这部字典影响非常深远,dragon这个词也便“约定俗成”地延续了下来。

由此可见,龙译为loong也并非新发明。loong为表音译法,dragon为表意译法,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,dragon译法胜出。

  虽然将龙译作dragon俗成“惯例”,但实际上,质疑的声音一直都有。1987年,我国翻译家吕炳洪就撰文指出,龙和dragon不宜互译。

  拉斐尔的油画《圣乔治与龙》,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。

  类似的翻译“偏差”并非个例。比如孔雀在英语中被翻译成peacock,带有骄傲、虚荣、爱炫耀的贬义,但在我国的语境中,孔雀有吉祥富贵的寓意,代表美丽的人或事物。

  再比如有关白象的翻译,我们觉得white elephant很形象,在中国的语境中象征吉祥,在东南亚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,但在英语语境里,它却指向累赘,代表又贵又没用的东西,由此还影响到了白象方便面的国际市场。

  翻译的偏差,并非仅是一词之误,在文化交流中,可以说“谬之千里”。就拿龙的翻译来说,dragon会让西方人费解:中国人为什么要以邪恶的凶兽为图腾,进而误解我们的价值观和态度。

  由于语言文化、价值取向、历史背景等差异的存在,翻译要想达到“信达雅”的准确,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而过去因为国际交流既少且浅,彼此之“隔”使外语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不免有“臆想”的成分。龙的翻译之误就属于这种情况。

  再举个例子来说,一位外国教师称赞一个中国学生的书法:“Oh,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(多漂亮的书法)!”中国学生回答:“No,no,not at all(不,不,一点都不好).”外国教师很生气,我夸奖你的作品好,你却说不好,你这是质疑我的审美能力,认为我不懂书法呀!殊不知,中国学生只是表示谦虚的态度而已,在我们的语境中是一种美德。

  这就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带来的“误会”。文化的不同,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上存在较大差别,而在悠久的历史中,不同的语言中又各自凝练了很多历史典故和风俗习惯,如果不能“知己知彼”,就难免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。

  当然,翻译之误也并非全是“无心之过”。在变乱交织的国际舞台上,有些国家或政治力量为了利益、为了抹黑或丑化他国形象,故意利用“翻译之误”发动舆论攻击的情况也不鲜见。

  比如,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充满“傲慢偏见”,使用“阴间滤镜”,于是国际上出现了很多不利于中国的词语和言论。

  前几年,有网友发现谷歌翻译中,在英文对话框输入“艾滋病毒”等相关词汇,对应的中文翻译就会出现恶毒攻击中国的词汇;中国的军事、科技、经济等发展被打上“威胁”的标签;对西藏的英语翻译我们使用的是Xizang,但国外一些媒体却使用Tibet,须知Tibet这个词汇引申的地理范围,与十四世达赖集团长期鼓吹建立的所谓“大藏区”高度重叠……

  翻译纠偏从来不是一件小事,在对外传播交流中“咬文嚼字”是势在必行的选择。

  甲辰龙年,是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的第一个春节。春节期间,舞龙舞狮、包饺子、逛庙会、写春联等民俗活动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上演。中国年味“浓”在全球。

  其间,我们惊喜地看到,loong正在被接受和使用。如CGTN把“龙年”译为“Loong Year”,把“龙舞”译为“Loong Dance”,把“‘龙’主题的艺术品”译为“loong themed artwork”。

图源|新华社

 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,东西方交流不断加深,东西方文化理解的精准化成为大势所趋。而随着世界对中国与中华文化了解的加深,围绕中国与中华文化的“正”译也就会成为主流,“误”“臆”等则会逐渐消除。这是历史的意志。

  顺应历史大势,思考从dragon到loong的改变,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:

  首先,知己知彼,达意为先。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,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别的文化,如此才能准确地遣词用句。避免国外误用,首先要做到自己不误用。达意是最重要的目标。

  举例来说,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,人们对土地的“依靠”使得汉语中出现了“挥金如土”一词,而英国是个岛国,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英语翻译就是“send money like water(花钱就像流走的水一样)”;在英译汉的过程中,“refuse to give up until the hope gone”则可以翻译为“不到黄河不死心”。

  其次,宁可适度创造,不可“削足适履”。有些词汇难以找到准确对应的外语词汇,在这种情况下,不可随便找一个目标语言里的固有词汇来将就,以防出现词意的扩大缩小或感情色彩的改变而带来误差,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词汇,更要谨慎。

  必要情况下,我们完全可以进行翻译创新。比如茶、功夫、丝绸、太极、阴阳等一系列蕴含中国独特传统文化的词语,外国并没有现成的合适翻译,其在外语中的词汇都属于创造。再比如风水(fengshui)、凉茶(liangcha)、白酒(baijiu)等,直接用拼音表达,也没什么不妥,反倒保留了中国特色。

  当然,中国龙的翻译变化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创造,而是翻译修正,因为loong一词早已存在。只不过,因为loong不仅发音与龙的汉语拼音“对味”,而且词形看上去也像一条盘坐的龙,可谓“声形并茂”,所以才引起人们如此的大声叫好。

  总而言之,从dragon到loong的改变,不仅是一个翻译问题,更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?首先就要“守正”“固本”,切不可削足适履、生搬硬套,否则就有可能因小失大。

相关文章